建築工程如同大型的勞作,
做勞作時, 紙與紙間的黏結使用漿糊或白膠,
漿糊塗的好, 紙才黏的勞 !
原先一般地面貼磚使用硬底工法
(除了花崗石地磚採用軟底)
後來由於材料的進步, 磚的美觀性提高尺寸變大,
以及60~70年代, 建築業蓬勃發展,
販厝及大樓大量建造,
使用硬底這樣慢工細活的工法,
無法被營建發展趨勢採用
於是出現軟底工法,以加快施工的速度。
不管硬底或是軟底, 發生膨拱的原因,
都逃不了黏著不佳的問題,
量產過程產生的一些快速折衷工法,
雖然加快了施工速度,
卻衍生後續更嚴重的問題。
其中最重要的數據觀念有兩點 :
1.水泥砂漿含有水泥, 然而一般1:3水泥砂漿,
經過正常水灰比水量並充分攪拌,
其黏著強度平均約1~1.5 kg/cm^2,
無法提供足夠的黏著力,
實際上要跟磁磚一樣被歸類為被黏著物,
不要寄望其黏著力。
2. CNS國家標準針對黏著劑, 黏著強度的要求,
例如CNS12611陶質面磚接著劑,
根據不同的狀況,黏著強度至少要6kg/cm^2。
因此,沒有水灰比觀念的水泥土膏水,
以及撒在濕潤砂漿表面的水泥粉,
實際上都無法達到足夠的黏著力。
有以上觀念, 分別來看各種工法的做法,
就可以理解其發生膨空的原因:
一. 硬底工法
1. 硬底貼磚:
需要先施作一次水泥砂漿打底並抓好洩水坡度,
且等硬固後再來貼磚; 貼磚時,
整個磚底面都有黏著料,接著力好, 不易膨空;
但費工且需要的技術較高。
所幸現在有磁磚整平調整器,
讓硬底貼磚更有效率, 對於一些要求品質的案子,
硬底工法慢慢又有人開始使用。
2. 硬底水泥砂漿粉光地坪:
在原本底材表面施作一層水泥砂漿層,
並於表面粉光當成完成面, 是近年來流行的風格。
實際上, 這樣做在地面的水泥砂漿層,
應該跟做牆面的方式一樣,
必須要在底材表面施作一層紮實的黏著層,
然而由於受快速簡化工法的影響, 常見三種問題:
a. 使用土膏水, 底層黏著力不足。
b. 因底層黏著力不足, 施作厚度太薄,
熱漲冷縮產生脫層膨空。
c. 水泥砂漿層配比不佳, 產生一般民眾普遍認為
水泥砂漿一定會起砂, 這樣的刻板印象。
水泥砂漿層開裂
挖開直接見底, 施作厚度約1~2cm
二. 軟底工法
1. 乾式軟底:
最常見就是戶外人行道高壓連鎖地磚,
此工法容易因底面下陷而移位。
2.半濕式軟底:
(俗稱騷底)用於室內花崗石及大理石等鋪設,
將水泥與砂混合攪拌後, 直接鋪於地板,
貼磚前將水泥土膏水潑灑於鋪平的水泥砂上,
再貼磚,所以水泥砂漿強度不好,
用手撥會起粉沙沙的。
膨拱發生原因:
水泥土膏水無法提供足夠的黏著力,
當磁磚縫過小, 厚度較薄的磁磚
(常發生於吸水率低的石英磚)
跟硬底水泥砂漿地坪做太薄一樣,
熱漲冷縮時底層容易脫層就非常容易拱起。
底層脫層拱起
後來泥作界前輩了解黏著性的關鍵性,
因此興起鯊魚劍工法,
在水泥砂表面使用的泥膏,
為了讓硬固時間快一點,
好讓師傅在上面踩踏貼修邊磁磚,
一般會以水泥為主, 添加少量益膠泥為輔。
磁磚背面使用背膠益膠泥來做磁磚的黏著,
有效改善黏著不良的問題。
鯊魚劍工法
3. 濕式軟底:
用於磁磚的黏貼,
將水泥砂混合後, 加水攪拌, 鋪平,
貼磚前將水泥粉灑於濕水泥砂上,再貼磚。
這個水泥砂漿強度較高, 用手撥並不會起砂,
但水泥粉的黏著度仍然不足,因此膨空機率高。
膨拱發生原因:
水泥粉與濕潤的水泥砂漿
無法完全反應提供足夠的黏著力,
(黏著力有時比水泥土膏水還差),
常發生於吸水率低的石英磚背面無法黏著,
不需要等熱漲冷縮, 施做完畢敲擊檢查,
就能發現膨空。
磁磚脫層膨空
脫層磁磚背面完全沒黏著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