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6年,建築師東孝光在東京澀谷區,設計了一棟外觀呈三角形的自宅“塔之家”。房子雖然有6層,但室內面積卻僅有12㎡。東孝光一家三口在這裡一住就是50年。如今半個世紀過去,“塔之家”依然那麼前衛,不愧是留名建築史的經典。
資訊來源處:一条
建築師東孝光在東京澀谷區興建的「塔之家」。(一条提供)
只有20平米的建築用地上,東孝光用清水混凝土建起了一個,地下一層,地上5層,三角形的塔狀建築。
這棟房子外觀極其前衛,實在令人難以想像,一家人在這建築裏頭該如何生活。
房子極小,一層的基底面積只有12平米,整棟建築裏一扇門都沒有,就連浴室、洗手間也只是拉個簾子,開闊的空間設計和巧妙的視線遮蔽,完全不會給人以狹窄的印象。
東孝光巧妙地運用「一層一室」的概念,地下室作為儲物間,1樓玄關兼車庫,2樓客廳與廚房,3樓衛生間與浴室,4樓臥室,5樓兒童房。將一家人的生活空間合理安排,三口之家,在這12平米中,一住就是50年。
想更深入了解東孝光的世界,點連結
匠星小編感想:
東孝光應該是日本60年代的清水模設計感及狹隘空間小住宅的建築師始祖,同時期的篠原一男、山下和正,包括後來的安藤忠雄先生,都是以設計小住宅受他影響而成名的。
整個室內空間通過吹拔(通高的類似天井的空間)、樓梯連為一體,房間內完全沒有隔斷,樓層之間是躍層相連,上下兩層挑空,使僅僅12平米的室內空間,開闊、敞亮,空間感十足。
「塔之家」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人身處室內,一扇門都沒有,但住起來並沒有不方便,完全不會覺得壓抑,狹小,也就是空間感發揮到極致。
不過對於這個世代的人而言,並不太適用,因為隱私跟隔音會受到影響。
另外,客人的拜訪大概也是個麻煩,不過以那個時期而言是個了不起的創舉。
文章最後說到一個很中肯的重點
她女兒東利惠提到
只要住在城市裏,家裏就不需要滿足所有的機能。 「塔之家」的旁邊就有咖啡館、公園、美術館、便利店超市,按父親的話說,整個城市都是「塔之家」的庭院。
想寫東西,畫手稿但是沒有書房,那就去咖啡館坐坐;家裏太小沒法放很多書,就去旁邊的圖書館看;如果家裏冰箱小,那就每天出門買菜,還能買到最新鮮的食材。住在城市裏,隨時能感受城市因時代變化而帶來的改變和新鮮感。這就是所謂的都市生活。
也就是說,東孝光先生很早就在實踐斷捨離的極簡主義生活
當外在的物質慾望過高,甚麼都想購買,甚麼都想收藏,如果這個小坪數的房子就像張信用卡,刷爆之後,整個屋子就像個資源回收廠,到處堆滿不必要的物品,可以想像是個可怕的災難。我們這世代是資源浪費及過剩,很難回歸體驗到東孝光先生那個時代的生活條件,但希望大家盡一點心力為地球及後代做點事,讓家裡的不必要的垃圾降到最少,也算是對東孝光先生的致意吧。